近期热点
您当前的位置: > 动态研究  > 近期热点

会议集锦 | 银发经济发展与数智养老研讨会

  • 期号:2025-08 总140期

202576日,银发经济发展与数智养老研讨会——暨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嘉定基地)启动仪式在上海举办。上海市政府领导、复旦大学校领导及老龄研究院负责人出席会议。政府部门、高校、企业的代表们齐聚一堂,共商中国老龄事业与产业发展新路径。上半场会议由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院长彭希哲教授主持。

活动伊始,复旦大学副校长陈志敏致欢迎辞。他指出,中国老龄化规模世所罕见,既蕴藏巨大银发经济潜力,亟须借力AI浪潮将挑战转化为“长寿红利”。在此背景下,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嘉定基地依托嘉定区委、区政府大力支持正式揭牌,未来将聚焦老龄社会重点难点问题,加速推动科研成果转化落地。陈校长引用“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强调,积极应对老龄化关乎国计民生,老龄研究院将持续推动中国老龄事业与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提升亿万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贡献复旦智慧。

彭希哲教授介绍了银龄未来实验室(SIVER-X LAB)。实验室聚焦大科学时代AI for ScienceAI for Social Science的融合创新,将老龄化视为复杂动态系统网络,打通微观、介观、宏观研究层级。实验室主攻三大方向:一是构建基于衰老表型组与人智协同的主动健康“中国方案”;二是开发全生活场景数智养老的“中国方案”;三是探索全地域尺度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中国方案”。彭希哲教授强调,实验室依托政产学研协同网络,诚邀各界参与嘉定基地建设,共筑老龄事业未来。

随后,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申琦教授、腾讯SSV时光实验室负责人滕超、腾讯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陆诗雨共同启动“AI向善语料库学术研究”项目。该项目通过构建聚焦老年群体的高质量标注语料库,以“公益+学术”双轨开放机制,推动学界与业界协同参与,将其打造为涵盖银发经济、老年消费等关键领域的核心研究资源库。

上半场会议的最后,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一级教授翟振武,以数智养老填补数字(智)鸿沟为主题做主旨演讲,深入剖析了当前数智养老发展面临的现实挑战。他指出,虽然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智慧养老设施日益普及,但其操作复杂性和新型语言体系对老年群体构成了显著使用障碍。他提出,要将“数字扫盲”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十五五”养老规划,通过系统性的全国智能设备使用培训,切实帮助老年群体跨越数字鸿沟,真正享受智慧养老带来的便利与福祉。

研讨会下半场围绕“中国银发经济发展”、“数智养老与银发科技”、“老龄社会的文旅康养”三大主题展开高端圆桌论坛。与会专家从政策、产业、技术等多维度深入探讨了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创新解决方案,为推进我国老龄事业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中国银发经济发展”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健康学院院长杜鹏教授主持,五位专家学者从人口结构变化、技术进步、政策落实等角度讨论了银发经济的未来发展与挑战。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南开大学原新教授提出银发经济的兴起是顺应我国人口结构深刻变化的必然产物。在少子老龄化、长寿时代与数字科技革命的多重叠加影响下,老年群体正从社会边缘走向消费核心。他强调,构建适应人口新常态的产业体系是发展银发经济的关键,这一进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稳步推进。

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河北大学王金营教授从产业支撑角度分析认为,现代产业体系与技术创新是银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银发经济使现代产业体系中内容交织在一起。他指出,我国特有的制度优势、巨大市场规模优势加持技术积累为银发经济提供了独特发展机遇和前景。但是,社会文化适老化改造和技术适配度提升仍是亟待突破的瓶颈。

南京邮电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院长沙勇教授从政策维度提出,推动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构建更精准有效的政策体系。他特别强调要向低收入老年群体发放养老消费券等以消费侧引领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切实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并通过以地养老等缩小城乡老年群体消费差距。

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银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封进教授认为在判断银发经济增长能否成为国家发展的新动力时,不能单纯依赖规模存量的测算。她特别指出,应当强化政府在养老金融领域的引导功能,借助数字化手段促进中小企业资源对接,从而为市场赋能。

上海仁泽医养集团董事长金静静从实践层面指出,当前银发经济发展面临的核心矛盾是需求识别与支付能力的匹配问题,这一矛盾在农村地区尤为突出。她认为智慧养老将成为重要突破口,期待科技创新能真正转化为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有效解决方案。

“数智养老与银发科技”论坛由复微感知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王伟主持,六位专家分别从抗衰研究、人工智能、产业落地等角度探讨了银发科技发展的底层逻辑、应用挑战与实践路径。

复旦大学长寿与衰老研究所所长石雨江教授提出长寿研究通过延缓衰老进程为银发经济创造发展空间。其领衔的科研团队以前沿的表观遗传学理论和AI数智孪生生物医学技术为双核创新驱动力,构建了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全链生态化研究体系,涵盖表观医学,精准营养、代谢、睡眠等领域,积极探索长寿与健康老龄化的科学路径,为银发经济提供前瞻性的科学支持。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健康学院陆杰华教授认为,数智养老要致力于回应如何让中国老年人既长寿又健康的宗旨。他指出,当前需要重点推进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快智能监测设备的研发和推广;二是建立覆盖生命全过程的智慧健康管理机制,实现疾病早期预防和干预;三是整合各类养老服务资源,构建统一的智慧服务平台;四是充分考虑不同老年群体的特点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数字技术服务。复旦大学化学系邓勇辉教授强调了基础研究转化与企业合作的重要性,指出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智能化医疗和养老服务需求日益增长,期望通过政策引导和技术突破将智能化设备成本降低,使更多老百姓享受到科技带来的福利成果。

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王传超教授强调了观念转变的重要性,他指出,科研工作者与社会公众需从聚焦长寿基因的微观视角,转向立足大数据与大健康的宏观视角看待老龄化问题,尤其应从基因组、转录组和代谢组等多组学角度关注疾病的预防干预与进展延缓,这一观点为推动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目标的实现提供了重要思路。

西安财经大学统计与数据科学学院韦艳教授指出,智慧健康养老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各部门间重视程度与资源分配的差异,在落地推广中呈现城乡不均、服务碎片化等问题,尤其在农村与低线城市表现明显,但“柳暗花明、点点微光”,目前在基层仍有较多地方性经验给予我们希望。

杭州乐湾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CEO姜干成认为,智慧养老产业仍处于B端和C端应用发展不均状态,目前大多数企业集中于B端的监控、分析、效率提升等功能模块,C端如智能家居设备则尚未形成规模化应用,他指出,提升服务效率与数据分析能力将成为未来智慧养老企业面向政府与机构合作的关键竞争力。

“老龄社会的文旅康养”论坛由张仲景奖组委会联席主席、澳大利亚麦格里产业发展基金CEO(中国区)王亨达主持,六位嘉宾从消费结构、社会心理、情绪价值和家庭健康管理等维度,探讨了文旅康养产业的未来机遇与当前挑战。

东南大学人文学院陈友华教授认为,尽管银发经济的规模和理论界定仍存在争议,但文旅康养产业的持续增长是可以预期的。他列举了五个“确定性”因素,并强调当前新老年人群体的财富和知识积累,决定了他们未来消费潜力的持续释放。

浙江大学老龄和健康研究中心主任刘晓婷教授指出文旅康养市场呈现供方与需方“两头旺”的态势,但存在明显错配,她呼吁加强前期通过田野调查与消费行为研究,提升产品细分与服务匹配度,并建议加强智慧养老与AI赋能场景定义和标准建设,以更系统化的方式推进老年友好型文旅目的地建设。

教育部国家发展与智能治理综合实验室副主任,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文少卿副教授结合自身科技考古背景,提出“情绪价值”是推动非刚需消费的关键。他主张将基因检测引入家庭健康管理,使老年人提供对代际有价值的信息。文教授进一步指出,人工智能的转化应用应聚焦于可感知、有反馈的“语料机器人”与“类器官”服务产品,以实现精准、有效的老年服务转型。

同程旅行副总裁印书虎分享了平台上真实的银发旅游消费者画像,指出中老年人已成为旅游消费主力群体,情绪价值成为留客关键。他介绍了同程上线的“程心”AI语音助手产品,助力老年人便捷制定出行计划,并提出在目的地产品设计与酒店改造中系统融入适老化考量,适应银发客户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需求。

上海华养健康管理集团有限公司CEO干学进从实务经验出发,回顾了文旅康养从养老地产销售到高端旅居服务的发展路径,指出高端市场虽具情绪价值吸引力,但存在难以复制与规模化运营的难题。他提出以“流量密码”撬动康养产业出圈,以延伸产品实现旅游低频消费向康养服务的高频转化,并指出目前文旅康养行业尚无百亿级企业,仍具发展潜力。

最后,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副院长、胡湛教授指出文旅康养不仅是银发经济的重要赛道,更是一种富有审美和情绪价值的生活方式。当下中国55-69岁人口群体拥有较好的资产和较强的消费能力,但国内高端老年文旅产品供给不足,导致消费外溢。胡教授还分享了关于老年人生活方式、社交网络与健康的微观观察,强调产业与文化的融合创新,提出“世界观、中国观与技术观”的三重思维,呼吁通过哲学与科技的结合,挖掘文旅康养的更高层次价值。

资料来源:

2025714日发布在复旦老龄的《银发经济发展与数智养老研讨会》综合改写整理。

(本文责任编辑:张雨琪)

Copyright © 2021 RESEARCH INSTITUTE OF SMART SENIOR CARE.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8021587号-6